renye

renye

白日幻夢

(待完善)

引言#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就特別喜歡在腦海裡幻想一些東西。明星、歌手、打籃球很好的人、全能、外星人來臨而我是未覺醒的英雄...... 似乎都是想裝逼來被 “看見”。
直到有一個瞬間我突然意識到這已經影響了我的現實生活。我常常無法專注,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許久,即便明知那些東西不可能實現。可我無法控制,或者說...... 不想控制。
任何心理問題首先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其次是你想不想改變,最後才是改變的具體措施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然而,逃避是我的人生底色。
不知為何自己開始決定直面這件事,一如那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意識到它的 "壞處"。也許是生存壓力,也許是開悟想成為更好的人,亦或只是人想要解決問題的原初欲望。但無論怎樣,我都時刻銘記在心理學上收穫到的至關重要的一點:心理治療從來不是讓你徹底拋弃你的不堪,而是自洽的與他們一起前行。
從好的一方面來說,它也讓我擁有引以為傲的想像力和感知力,為我的藝術事業添磚加瓦。
要做的也只是與它和諧共處。


初印象#

記得在看《古劍奇譚》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阻止歐陽少恭的計劃,使用夢魂枝1讓人在美夢中活一輩子,直到不知不覺也不痛苦的死亡,不好嗎?《火影忍者》的無限月讀也是,為什麼要阻止它們呢?現世如此糟糕。

這樣的疑惑一直存在於我心底,無論我看了多少書體會到現實世界的可貴 and 存在主義的思想,也無法抹去我心中巴不得實現數字生命的願景。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一舉躍入那個美麗新世界2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帶著這種白日幻夢生活著,至少從小學開始就如此了。

那時我會幻想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有錢的家庭。這樣就不用整日面對家裡的爭吵、打罵、控制、洗腦...... 這讓我在一段時間裡非常的 "躁鬱"(不是躁鬱症,但因為煩躁會有一些怪異的舉動),極端的時候甚至憤怒自己為什麼沒有多重人格...... 也不用羨慕別人早上能吃上一碗學校門口熱騰騰的牛肉粉,而自己只能早起來坐公交車啃著 5 毛一個的饅頭,徒步 3、4 公里回家就為了省點錢下來買辣條吃。幻想自己有電腦、手機,這樣就不至於有時想玩而去有點 "低賤" 的討好擁有這些東西的人。幻想自己在填那些雜七雜八的表單時,不用看到父親、工作單位、農村戶口這樣的字眼就感到噁心、不適與自卑。幻想自己在暑假結束後能加入別人對旅遊的討論,我現在都還記得當時前桌轉過來談論自己旅行經歷時臉上飛揚的神采。在別人談論長輩、家族的時候,幻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健在自己會不會得到一樣的疼愛?

幻想自己足夠強壯,雖然我沒有被霸凌過,但我特別厭惡那些霸凌的人,並且我當時也十分瘦弱,因此也害怕唇亡齒寒,殃及池魚。想要挺身而出,奈何自保都難。

幻想長得帥,有一兩門樂器、繪畫這樣的特長,這樣就能在大庭廣眾下表演,贏取那份歡呼,享受那種耀眼,被看見。那時沒有在親情上獲得的愛,友誼對於小孩子來說又太 "純潔" 了。於是就莫名其妙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寄托於虛無縹緲的 "愛情"。

其實這些東西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它不會影響什麼,甚至會帶來一些動力和慰藉,大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逐漸退卻。然而我到了初高中,它都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甚至隨著智識的增長、眼界的打開,反而愈演愈烈。不過大部分都是上述那些幻想的縮影罷了,只是形式得到了擴展,但本質幾乎沒有變化。

我現在的記憶中,第一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在高中,那時幾乎每天都有 2 個小時以上在沉迷,走路、吃飯、上課、睡前...... 無時無刻,無所不有。不過由於那段時間應試教育壓力太大了,意識到了也就隨它去吧,甚至時常感到慶幸能夠躲進那個小小世界。


白日夢想家#

上了大學,經歷了很多事。開始反思這個東西,偶然間發現了一部電影《白日夢想家》5

img

看到前半段主角沉迷幻想的那個樣子,我直呼世另我,而且因為我從來沒有和別人談起過這個東西,覺得特別羞恥和不好意思,當時也還沒有在網上搜什麼相關的東西。第一感覺真的就是,原來自己並不孤獨,一下子就淚目了,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

有段時間沉迷於心理學,也看了很多東西,但是感覺談論這個東西的特別少,要麼就是一些很零碎的東西、別人的經歷分享,沒有專門的研究和理論可供參考學習,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找。也有可能是那個時候解決問題的想法並不堅定吧。不過這就是現代互聯網的弊端啊 —— 信息差,不是沒有,而是找不到。總之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了。

直到 2024 年 11 月份事情出現了轉機。


播客#

偶然見在 B 站刷到一個播客,不過類似的播客、視頻、文章我之前肯定也刷到過,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突然就想真的去面對這個問題,並且改變。

我將播客的內容與我的自身經歷結合,總結出下述內容。

Warning

這些東西是非常主觀的,請不要輕信任何一個觀點。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的定義與研究現狀#

Warning

只要沒有腳注引用的就是播客裡提到的文章,但我沒有去找原文

白日夢適應不良症 (Maladaptive Daydreaming,以下簡稱 MD),指的是:①個體花費相當程度的時間在白日夢上。②無法控制的成癮。③影響現實生活:不想脫離白日夢回到現實,且對此感到恐懼、驚慌、逃避 or 感覺現實生活被打亂,無法專注於該做的事。
當然也存在健康的白日夢,它們的區別在於時間長短、可控制性、個體對此的情緒反饋。(這是我自己定義的!!!)

臨床觀點與科學依據:研究人員過去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解離性障礙的類型,但現在最新的 DSM-5 尚未列入這一條目,這是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它太新了,沒有足夠多的數據和研究能夠將其視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症狀。

    • MD 的概念由埃利・索默(Eli Somer)教授於 2002 年首次提出3
    • 針對 MD 的量表16 item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test 4在 2016 年才被提出
    • 2022 年才有一項研究表明 MD 在人群中的流行率大約為 2.5%。
    • 2021 年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有 34.3% 的參與者被認定為 MD (這其實相當高了)。
  • 大多數專業人士認為 MD 只是一種症狀,它並不能夠明確代表一種心理障礙;它並不是一個心理障礙問題的根源,而只是個表象。例如可能由孤獨、抑鬱症、創傷等引起的 "並發症"。

  • 摘錄內容見:https://daydreamplace.com/why-isnt-maladaptive-daydreaming-in-the-dsm/

相關研究#

開發上述MDS-16量表的人組成了一個名為ICDMR(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Research)的團體,這是它們的官網介紹:

這是一個對 MD 研究感興趣的一些科學家組成的非正式網絡。我們來自世界各地,交流知識和技能,以促進該領域的知識。在 ICMDR 的網站上,你可以找到關於適應不良白日夢的科學出版物,MD 的評估工具,媒體和其他報告 MD 的信息來源。
官網地址:https://daydreamresearch.wixsite.com/md-research

在此列出一些研究以供參考:

  • 有一篇論文發現:** 成年後具有 MD 症狀的人,往往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孩子。不良的童年經歷與成為一個 MDer 之間存在著關聯。** 當你小時候的情況非常糟糕時,凄涼而艱難,壓力,並且沒有自主權 or 足夠獨立以逃離,你會找到一個私人的內部逃生場所,而這個場所往往就是你的心靈、想法和夢想。

Warning

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巨大的童年創傷才會導致 MD,也許你生活在一個總是爭吵的家庭、父母非常情緒化,甚至是貧困都可能成為 MD 的潛在因素。

  • 2022 年芬蘭的一項研究指出,MD 與 "我們認為的世界有多糟糕" 之間存在相當強的關聯性。參與者做白日夢的時間會隨著他們壓力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2021 年印度的一項研究指出,孤獨的人每天大概花費 4-7 個小時在 MD 上。

    • 這兩項研究解釋了為什麼在過去 10 年裡,白日夢和其它形式的夢的發生率對比起來增加了。** 因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悲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現實世界讓人感覺夢幻又陰暗。** 我們似乎有了許多選擇,我們的夢想可以是任何我們想要的,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難題 —— 逃避現實確實增加了。
  •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具有 MD 的個體被完全治療,因為它是如此的私人化和個體化。

感性分析#

為什麼會形成 MD?#

根源上來說,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形式 ——“好吧,我無能為力了,但我也許可以儘量減少這次經歷造成的創傷”。
這也是我們大腦在生存本能層面的自救。當情況特別糟糕時,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逃避時刻,也許是愛人的陪伴、親人的支持、遊戲、酗酒...... 只是有些人恰好發展成了 MD,這些逃避方法沒有孰優孰劣之分,重點是在於 Maldaptive。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刀切。
這麼一說其實感覺我還挺幸運的,沒有染上什麼惡習。雖然 MD 確實帶給我很大的困擾,但它也給我帶來了好處。

私人化與個體化#

“我不覺得我屬於這個世界,所以我創建了自己的。我的副宇宙感覺比我的現實生活更真實,我不會逃避我的白日夢,那是我的家。其他人所說的現實世界,只是我時不時去的一個地方。”
——reddit 論壇上一名用戶的評論

通過這個極端例子我們應該知道的是 —— 對於 MD 人群來說,想像的世界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鴻溝。我們應該對此持包容、擴充眼界的態度,而不是通過這個極端個例去嘲諷、批判、崇拜他人。

內心世界的活動與外界的賭博、衝動消費、毒品、電子遊戲等 “惡習” 不同,這些東西都會有人勸誡甚至是強制不讓你做,但內心世界的活動連任何警示的東西都沒有,只有能意識到,也只有能決定是否改變,沒有人能夠幫助你。
對於很多人來說,MD 不是一個惡習,擺脫 MD 反而才是一個真正的惡習。就如同我們這一代許多長輩批判電子遊戲一樣,但對於那些在遊戲裡找到慰藉的人來說,遊戲才是他們心靈的安全屋。

此外,MD 人群所創造的夢境非常生動、逼真,以至於可以向你描述清楚諸多細節、氣味、聲音......

MD 與 OCD・強迫症#

  •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與焦慮:當我們感到特別有壓力時,我們也許會通過做白日夢來舒緩當下。
  •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與強迫症 OCD:我們通過這種無意識的保護機制,可以在任何時刻撤回到這個心靈的安全屋。

惡性循環#

我們經歷負面情緒或想法,讓我們想通過白日夢來逃避,這同時又進一步加深了我們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隔閡 (時間成本 and 對該做的事沒做的懊悔、自責),最後這讓我們更容易做白日夢......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一般來說 MD 人群在離開白日夢時會感到痛苦、不適,因此這讓他們更難以從中脫身。這就好像你正在做一個與暗戀對象約會的夢境,卻突然被上班的鬧鈴吵醒一樣,你會想要延續那個夢哪怕只有一會兒。

擁抱#

說了這麼多,大部分都是在談論 MD 糟糕、對人有害的一面。但其實我真的覺得,它同時也給予了我許多。

在家裡總是充斥著爭吵、打罵、控制的時候,我可以神遊天外,忘卻那些讓人痛苦的記憶;

在照本宣科的無聊課堂,極度壓抑的應試教育下,我能夠肆意暢想,某種程度上來了這給了我大量的時間喘氣,甚至有時候能夠帶來思考;

它對我在藝術方面有著非常重要、深遠的影響,雖然我常常因為自己天花亂墜的想法無法實現而時常懊悔、自責、痛苦,但它同時也帶給了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寫作、音樂、街舞、圖像方面都帶給我許多新奇的想法。同時會讓我有點自負,但有時也會讓我充滿勇氣、自信地去實現而不顧他人的看法 —— 因為這是我覺得我的想法特別牛逼,它賦予了我底氣,要做的只是將想法實現。

我還愛著傷害過也傷害我的世界

How would it feel tell me how would it feel

被這世界當對手,也曾彼此追求

你這天才注定進退兩難,與不被理解相伴。

——《不稱職的天才》王以太

但其實自己什麼都不是嘻嘻 (●'◡'●)

改善#

我們實際上想奪回對現實的控制權,讓它為我所用,即便這是一個更艱難的抉擇

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發現:當你故意每天花時間想像你的生活,想實現的目標以及你想採取的步驟而不是進行那種無組織的白日夢,你將傾向於取得更大的進步 —— 你感覺更有目標,你的行動更符合最終結果,這是因為你的內心受到這種可能性的激勵,創造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6

**Question:** 你什麼時候會進入一段不受控制的白日夢?
在某個有壓力的環境中時?見到某些人、經歷某些事時?結束完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後?當你獨自一人並感到孤獨時?

step1 意識與識別#

我認為並且真的相信 and 深深地意識到 MD 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它甚至有可能就是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就像突然做白日夢一樣 (我不是在攻擊你或者懷疑你在 "矯情",我知道被人質疑有多麼難受,所以請相信我!!!(●'◡'●)。
但實際上,它通常有一些根源,例如壓力、無聊、失望、孤獨等因素push著我們進入這個安全的避難所。我們鼓勵你去找到這樣的根源,因為一旦你意識到了,也許你就能在那些時候識別這些情境,並做出處於這些情景下的替代方案而不是繼續沉溺於 daydreaming。比如做做運動?散散步?與朋友聊聊天?唱歌吃飯?

step2 希望與警戒#

重要的是,這能夠使你真正有意識地、刻意地靜下心來思考,並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的生活是在進行這樣的 “創造” 嗎?這就是我們可以抓住的一絲希望,這絲希望至少讓我們有了改變的可能性。可以改變的生活,可以做點什麼,而不僅僅是繼續沉湎 or 視它如洪水猛獸一般的逃跑,而是在需要時能夠為你所用。這就是第二步,警戒。

step3 輕鬆地行動#

接著,你就可以有意識地評估你的白日夢 —— 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可能的話,我應該怎樣做會更好?你可以嘗試去更多地關注真實的事物,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現實中,要做的只是將想法實現。 你可以做出 5% 的改變,你不會立刻注意到改變帶來的反饋就像你不會看到時鐘裡的時針在移動一樣。另一方面,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而不是總想着天花亂墜的事,因為無法實現而懊悔自責。
沒有任何人能治好一個 MD 個體,就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所指出的一樣,因為它是如此的私人化和個體化。你必須成為自己的英雄。


Ending#

我仍舊時常墜入那個溫柔鄉,但已不會過度纏綿。現代社會太過複雜,偏安一隅自己的小小世界,在其中尋得片刻的安寧也沒什麼不好。它業已化作豐富我精神世界的原料,與我同在,與主同在。

白日幻夢・lisalily,
永無止境・endless。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參考#

[1] 夢魂枝
古劍奇譚裡夢魂枝的作用・百度知道

[2] 美麗新世界・豆瓣
美麗新世界・ 豆瓣讀書

[3] Somer, E. (2002).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A Qualitative Inquiry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A Qualitative Inquiry

[4] 16-Item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Scale

16-Item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Scale

[5] 白日夢想家

白日夢想家・豆瓣電影

[6] 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